白人的遗址遗存呢?中国腹地的考古遗存可上至8000年前,目前有上万个遗址出土,怎么从来没发现一个考古遗址有白人的遗存啊?
好意思拿余太山的理论说事?余太山的意思是夏就是印欧人的一支,发源自新疆后迁入中原,后被商人驱逐西迁,一路留下“大夏”之名,即吐火罗。这才是他的意思。但他的理论明显得不到考古支持。懂?
但你看看你的理论---印欧人发源自中国。你搞清楚,印欧人的历史至少有6000年之久,西方民族4000年前就已经迁徙到了中,西欧,西方各语族形成的时间也不少于4000年,而4000年前,中国尚处于尧舜禹---夏过渡时期,几乎是同一时期,商灭夏更是3600--3500年前的事情,请问,发源自中国的西方人是如何在商人的打击下,在3500年前穿越回4000年前的西欧呢?
时间上明显对不上嘛。
学术上最大胆的假设也不过是印欧人西域起源说,即发源自新疆---中亚一带,这个位置更接近欧洲(中亚的哈萨克斯坦有一小部分领土是在欧洲境内),而不是中原。懂?
你自己好好看看以下事实。中国人的基因遗传当中印欧成分很少,同样西方人的基因遗传中,东亚--中国成分也很少,很难想象假如印欧人真发源自中国腹地,那么中国先民与印欧先民就是邻居,在人口还很少的时期,二者之间的任何一次通婚都会因为后世人口几何增长,而导致基因的扩散,不可能导致今天两个大族群血统相互影响很少的局面。
同样的地理环境下,不可能形成两个特貌特征相距甚远的种族,你看看芬兰人,他们本是黄种人,迁徙到北欧与日耳曼人比邻之后,他们的体貌特征是向白人靠近的,芬兰人甚至有着最高比例的金发人群。
人类社会的发展遵循相同的逻辑,中国没有发生这种现象,就说明芬兰人遭遇到的事情没有在中国人身上重演。这说明中国人与印欧人之间没有密切的接触。
中国腹地没有形成白人体貌特征的条件,因此,白种印欧人不可能发源自中国腹地。
你也说到了语言问题,汉语与印欧语接触的时间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早,这个是语言学界的普遍观点,在过去我们认为是从汉代开始中国人才与印欧人接触的,但最少目前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周代之前。
但是你想想看,印欧语中“Lax”这个与鱼相关的词汇,它的衍生逻辑为什么跟汉语中“鱼”的衍生逻辑不一致呢?因为两者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啊。
从主要的动物说起,印欧语各个语族中,狼与熊是同源的,但狮子,老虎,豹这些猫科猛兽却不同源,相去甚远,这说明原始印欧人生活中没有见过这些大型猫科猛兽。中国腹地自古可是虎豹为祸之地,古代关于虎豹之灾的记载不要太多哦。
再细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人群分化造后地理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简单地说就是,可能原始印欧人分化后,有的地方没有老虎,所以原来表示老虎的词就会丢失,比如欧洲就没老虎,所以西方语言中老虎这个词在后世就废弃了,直到罗马人从波斯,印度人那里再次获得老虎,才重新发明这个词。
但是,新疆与印度,伊朗是有老虎的,那么按道理,吐火罗语,东伊朗语,梵语,波斯语中老虎一词应该同源吧?但问题是也不同源啊。这说明什么?说明原始印欧人分化之前确实没见过老虎,因此他们的发源地不可能在东亚腹地。
如果说新疆印欧人在早期进入过中原,并给中原地区带来了若干其他地区人群的智慧成果,比如,技术与宗教等等,这一点不奇怪。毕竟早期文明的诞生都是不同地域人群相互交流劳动成果的结果,从没有哪个文明独立发明了一切文明要素,每一种文明都有本土与外来两条线索,没有理由中国会例外。
但是通过目前的考古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印欧人从没有成部族,成建制的大规模进入中原,他们进入中原可能是个体或者小群体的行为,与经济,宗教相关,而与战争征服无关,一些印欧语词汇进入上古汉语中应该就是这种经济与宗教文化交流的结果,但这些印欧语词汇只是表层词汇,汉语的基干部分是典型的汉藏语系词汇。这种早期的交流给中原地区带来了以下确定和可能的成果,1,马,马最早可能叫做午(ngaa)午这个词应该是源自吐火罗语中的“伊吾”(ekwo),而伊吾一词正是原始印欧语中马一词的统称。2,黄牛。3,绵羊。4,小麦,5,战车,6,剑,7,正确的青铜铸造技术(可能)。8,原始阴阳文化,包括天帝崇拜,燎祭,昆仑文化。(可能)
所谓“外来说”与“本土说”也罢都是在未经严格定义的情况下的,两派的自话自说。中华文明的本土起源特征是十分明显的,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一脉相承,没有断裂或者被取代的痕迹,文字,农业,纺织,建筑,莫不如此,而外来文化的痕迹并不那么明显,是通过最新的一些科学技术的鉴定才使得这些线索清晰起来,比如分子遗传学可以证实,马,黄牛,绵羊,小麦等与亚欧大陆其他地区的同物种之间是亲属关系,同源共祖。
除了宗教方面的变异较大之外,在文化意识方面,中原文化也是一脉相承,比如龙山文化的陶寺文化遗址中,“华”一观念的形成就是一个例证,可以说我们的文化意识是本土性质的,而非外来的。
在西周时期,由祖先崇拜导致的“鬼神崇拜”(将死去的人当做神灵或者恶灵)与“天帝崇拜”之间出现了冲突,周人曾一度贬低这种传统宗教体系,包括巫术与占卜。但这种冲突很快就调和了,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在后世中国都保留了下来,除了土地神(社稷神)被贬低之外(从商代很重要的神邸,变成寺庙前只享有一个小神龛的土地公公了)。但是对于一个农耕文明而言,土地神被贬低到“土地老儿”的地步,是很奇怪的现象,这可能在暗示我们“天崇拜”是一种游牧文化的意识形态,这种观念是从游牧民族那里传播过来的。
不管怎么说,华夏文明的本土起源特征是相当清晰的,其一些外来文化的因素也在研究中变的越来越明显,从这点上来说,华夏文明与其他文明一样都同时存在本土与外来的两条线索,外来说与孤立起源说均不能完备的解释华夏文明形成的经过。
印欧人在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牵线搭桥者的角色,这一点怕是很难否认了,至于他们是否直接参与了华夏文明的创建过程,在理论假说中是可能的,但在实证考古中却无法成立。
至于说,印欧人起源于东亚腹地的说法,是不可取的,中原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的说法,无论在理论假说上,还是实证考古中都无法成立。
华夏文明是所有重要的古典文明中,较晚才出现的一个文明,这是一个实证考古的结果。这没有什么丢脸的,特质文明出现的越晚则越成熟,越巩固,是一个公认的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地理因素,是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华夏文明独树一帜的特征,因为缺乏长期的比较,也造成了自大,封闭,保守,对外部世界充满不信任的特征。
跟全世界其他文明一样,是地理环境塑造了华夏文明,是有限的选择与路径依赖造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文明景观,在这一点上华夏文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举报 | 203楼 | 点赞 | 打赏 | 回复 | 评论(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