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股坛
留学移民
菁菁校园
职场生涯
YES娱乐
爱情与婚姻
医学和健康
头脑风暴
IT数码
网亲互动
逍遥茶馆
育儿与教育
流行时尚
音乐影视
花想容
投资理财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唯美贴图
开心一笑
美味天下
道德与法律
海内海外
文史纵横
丫丫原创
小说欣赏
意见区
注册
登录
YY的港湾
论坛
家园
书库
搜索
插件
推广
收藏
帮助
默认风格
blue
gray
brown
pink
green
purple
股坛风格
放大镜版
股坛办公室版
手机版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论坛任务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华人论坛
»
信仰家园
» 佛法的遗产
返回列表
发帖
恐慌小猪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恐慌小猪
当前离线
小猪司令
帖子
5115
精华
5
积分
6651
威望
159
金钱
5606
贡献
105
鲜花
1799
鸡蛋
2309
YES娱乐
0
金元宝
0
阅读权限
70
在线时间
191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16
最后登录
2020-5-9
榜眼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1-2-3 10:16
|
只看该作者
佛法的遗产
现在,我将要检视「佛法遗产」的构成因素。「佛法遗产」是指接受佛法传承的行为。‘所施与之物’,就称为‘遗产’。父母将财富视为遗产而赠给孩子。合适接受遗产者,就称为‘继承人’。孩子或子嗣,就是合适接受遗产者。由继承人去接受遗产的行为,就称为‘承受遗产’。接受法的遗产的行为,在此称为‘承受法的遗产’。这也称为「佛的遗产」,接受佛陀传承的行为。
首先,我将说明这份「遗产」的性质。在佛法里面有两种遗产,分别是「食味财」利益与「法」。一位比丘的四种必需品,分别为食物、衣服、居住地以及药物,这称为「财食味」的遗产。戒、定、慧三学,「戒清净道」、「心清净道」等七清净道,四念住、四正勤等「三十七道品」,这些都称为「法」的遗产。
「法」的遗产共有两种,分别是:一、世间法的遗产。二、出世间法的遗产。戒、定、慧的世间增上学、六种世间清净道,以及与世间清净道有关连的「三十七道品」,这些都称为「世间法的遗产」。与神圣「道」、「果」有关的「增上学」、出世间的「智见清净道」以及三十七种出世间的道品,这些都称为「出世间法的遗产」。
「世间法的遗产」可以区分为:一、轮回所依法的遗产。二、离轮回所依法的遗产。或者分为:—、决定法的遗产。二、未决定的遗产。修习戒、定、慧,要是为了朝向获得世间的地位,例如名师、国师,或者为了追求尊严、权力、随扈、财产,或者为了在轮回中获得神圣、高位阶的人类与天人,这就称为「轮回所依法的遗产」。
轮回运转的三种型式,分别是「烦恼轮回」、「业轮回」、「异熟轮回」。而所谓「离轮回」是指终止这些轮回运转所达到的「涅槃境界」。修习戒、定、慧,就是为了迈向轮回这三种型式运转的终止,这就称为「离轮回所依法的遗产」。
为了最终证入涅槃而修习善业。就像在证得涅槃之前的阶段当中的世间利益、欢喜重生,都会关连到「轮回」与「离轮回」,因此也称为「两依止」。不过,在巴利经典当中只提到「轮回」与「离轮回」。比较倾向证得轮回结果的修行人,可以说是实践了「轮回所依法」,而那些倾向证得离轮回结果的修行人,可以说是实践了「离轮回所依法」。
谈到「决定」与「未决定」的分类。一般凡夫的「身见随眠」巨大领域,就像烈火燃烧的巨大、深沉的海洋。一般凡夫偶而修习的戒、定、慧,就像一粒小雨滴掉入火海中。「我圆满戒律了!我具足戒律了!我开发禅定了!我正觉知了!我相当机智,我觉察‘色’与‘名’,我默观‘色’与‘名’。」这些都是宣示戒、定、慧的行为,环绕著「我」的「身见」而打转,所以,就像雨滴落入烈火燃烧的大洋中。就像烈火燃烧的大洋,烧乾雨滴,蒸发殆尽;「身见」的巨大国度也会让这种戒、定、慧失去作用。
因此,这种在一般凡夫中生起的戒、定、慧,就是「未决定」阶段。虽然一般凡夫可以拥有戒、定、慧,不过,也是暂时性的。预流圣者的「活命世间戒」,稳定地安住在佛法僧神圣无上特质的「世间禅定」以及觉知四圣谛的「世间智慧”,都是属於「决定」的阶段。就像雨滴落入「不退转」的大湖泊,纵使经过多生累劫之後,这种世间的戒、定、慧都不会消失。在此处,我们说明了「世间法遗产」的性质。
戒定慧的「出世间法」、「智见清净道」以及伴随八种出世间意识的「三十七道品」,这些都是「离轮回所依」。他们是「决定」(法)。对於已经证入出世间戒定慧的圣人而言,也会生起世间的戒定慧,达到「决定」的阶段。这种修行人已经不会重蹈「破戒」、「不得定」、「劣慧」以及「暗愚」的覆辙了。在此处,我们说明了佛法的遗产。
佛法的继承人是:一、比丘。二、比丘尼。三、沙弥。四、沙弥尼。
五、式叉摩那。六、优婆塞。七、优婆夷。在此处,式叉摩那(正学女)是指「正准备成为比丘尼」。上述七种继承人当中,前面五种称为「佛法中的追随者或同事」。人、天人与梵天,并不是「佛法中的追随者或同事」,他们只是承受三皈依而已,这其中也包括了优婆塞、优婆夷。
在这七种继承人当中,只有前五种「佛法中的追随者或同事」才可以承受「食财味遗产」的四种需求。不过,这七种继承人都可以承受世间与出世间法的遗产。在承受这些遗产中,对於「世间戒律」有特殊的考量。至於「出世间戒律」、「世间暨出世间禅定」、「世间暨出世间智慧」也有特殊的考量。
对於「世间戒律」的特殊考量是因为,前五种「佛法中的追随者或同事」同时受持「毘奈耶戒律」与「经律」,而优婆塞、优婆夷只受持「经律」。所谓的「经律」是指:一、对於「佛法中的追随者或同事」,是指《长部梵网经》所列举的戒律。二、对於优婆塞、优婆夷,是指「八关斋戒」与「十戒」。「头陀行戒」、「根戒」与「缘起所依戒」,也就是所谓的「经律」。
「出世间道」当中的「正语」、「正业」、「正命」,称为「出世间戒」。这些戒律可以由五种「佛法中的追随者或同事」所承受,也可以由优婆塞、优婆夷所承受。在此处,对於「出世间戒」并没有特别的考虑。在定、慧两种遗产中,亦复如是。「七种清净道」与「三十七道品」就包括在「戒、定、慧」当中。
在佛法的七种继承人当中,前五种「佛法中的追随者或同事」是奉献给佛法的修行人,他们为了利益自己,宛如看管佛法遗产的继承人一样,让三藏以及法的其余资粮延续五千年。其余的二种人只是利益自己的修行人。
看管佛法的修行人,承担了佛法的责任,所以比继承者的位阶还要崇高。因此,一位六十岁的居士圣人,要向年仅七岁、刚刚剃度一天的年轻凡夫沙弥顶礼致敬。也因此,一位证入阿罗汉的比丘,会向在他之前刚刚剃度的凡夫比丘致敬。在此处,我们说明了佛法的继承人。
「三学」、「七清净道」、「三十七道品」,都是与「九出世间法」(译按:指四道、四果与涅槃)相融的修行法门,因此称为「法随法行道」。修习这些「法」的七种佛法继承人也称为「妙行者」,他们又称为「正直行者」、「正路行者」、「和敬行者」。虽然它们可能是凡夫,是属於「向预流道修持的人」,并且成为八圣人中的第一组(或第一阶段)。纵使他们还是凡夫,还不是「第一义」圣人,依旧是「法随法行道智圣人」。
我将举证说明。在《学人行道经》中,佛陀说:「藉著戒蕴成就为圣者!」(译按:《相应部》道相应第一、《学人经》第三)这段经文的意思是,经由修持「三十七道品」中的活命戒,来成就圣者的戒、定、慧。因此,在佛法中,所谓的优婆塞、优婆夷是指能够持续在活命戒、三皈依中有所肯定的修行人,因而能够部份地享有「妙行者」、「和敬行者」的特质,所以是「法随法行道智圣人」。
这些特质是与「僧伽」的名字并举的,例如:「我皈依僧。妙行者,世尊,声闻,僧伽。」我们要了解,只有比丘、比丘尼是持戒的善良凡夫。在毘奈耶当中,除了受具足戒的僧伽之外,其余的人就是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一位修持「法随法行道」的人,虽然他或她可能只是一位优婆塞或优婆夷,但在《经律》的论述中,就称为「沙门」、「婆罗门」。
因此,在《法句经》中如是说:「严身住寂静,调御而克制,必然修梵行,不以刀杖等,加害诸有情,彼即婆罗门,彼即是沙门,彼即是比丘」(译按:《法句经》第一四二偈颂)这段经文说明,修持「法随法行道」、身心清净的修行人,虽然穿著一般凡夫的衣服,也可以称为比丘。在此处,我们说明了佛法继承人神圣崇高的地位。
佛法的遗产中有两种,分别是善的遗产与恶的遗产。继承人也有两种,分别是善的继承人与恶的继承人。在此处,我将说明《中部》、《根本法门品》、《法嗣经》的根本要义。「诸比丘,汝等应继承我法,勿继承我财,我慰汝等,作是愿言:‘我诸弟子,是继承我法,非继承我财也。’」
这段经文的意义如下:佛陀的遗产包括了「财的遗产」与「法的遗产」两种。「财的遗产」有三种,分别是㈠、「助缘财」,㈡、“世间财」,㈢、「轮回财」。食物、衣服、居住、医药等利益,称为「助缘财」。世间的声望、庄严、尊严、权力,世间的地位,诸如老师、国师、部长、有钱有势之人,拥有随扈,这些都称为「世间财」。娱悦的轮回,例如轮回到较高的地位、富裕的家庭、欲望需要都可以满足的环境,这些都称为「轮回财」。至於「法的遗产」,我已经解释过了。
佛陀已经预见到,他证入涅槃之後,佛法会被这三种「财的遗产」的极端增长所压倒,就像汪洋中的岛屿为三股洪水淹没、浸入一样。因此,佛陀留下如此的警语:「诸比丘,汝等应继承我法,勿继承我财。」「怜愍」是指佛陀的忧虑或关切。佛陀忧虑的是,当大海的洪水涌现的时候,居住在岛上的人民会被洪水冲击而四处漂浮。「财的遗产」生起,扩张的时候,佛法中的弟子会被浸入而无所适从,进而阻断了无上的「法的遗产」。因此,佛法会留下如是的警语:「我诸弟子,是继承我法,非继承我财也。」
所以,这三种「财的遗产」会引起佛陀的忧虑与关切,这是令佛陀感到沮丧的遗产。因此,这三种「财的遗产」是坏的遗产。另外,「三十七道品」,例如「四念住」,则是佛陀所赞许的,可以清澈的心灵、从忧虑中解脱的遗产,因此,是善的遗产。我们已经说明了善的遗产与恶的遗产,接下来要检视善的继承人与恶的继承人。
尤其是,我们要记住,在「财的遗产」中的某些遗产是受到佛陀赞美的。它们是「一团食」、「粪扫衣」、「树下住」、「陈弃药」(译按:由尿发酸所制成的药),这四种「财的遗产」称为「佛陀的遗产」,它们是佛陀所准许的四种伟大传统。如果在这种情形下,就可以解释佛陀为何会接受一般奉献者所布施的「余财」,正如他所说的:
「多余的寺庙、居住地点等等。」
包括「经律论三藏」在内的「学习圣典」,是「修持法」与「实现佛法」的基础。只有「学习圣典」安立了,其余的两种佛法也才能够稳固下来。现在是「劫」微弱的时刻,人的生命时间也在减少中,因此护持「学习圣典」长达五千年的责任就真的很伟大。身为佛法的奉献者与护持者,这些僧侣的身心强度也在减弱中。因此,佛陀预见到,这些奉献者与护持者想要在未来的时刻,去承担护持「圣典」以及单独住在树下,不对「余财」妥协,是不可能的。这是一项理由。
对於修行资粮不足的人,佛陀预见到,提供给他们的修行功课,例如广泛地「学习圣典」、布施、持戒、提供资粮等,保障他们在来生的时候可以从苦界中解脱,并且在下次佛法的阶段,可以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这是另外一项理由。在此处,我们可以说,如果上述属实,就等於是佛陀亲自巧妙地救度众生,让他们避免在「财的遗产」中流转。
在这点上,我特别要指出,因为「学习圣典」的奉献者与护持者,不可避免会与「助缘财」、「世间财」有所关连,为了不沉溺在「财的贪欲」上,佛陀所开示的,以及留传下来的「观察净」修行法门,例如「如理观察衣」,就要加以关注。所以,如果这些修行人依照“观察净」的仪轨生起「资具依止戒律所思的智慧,就可以乘此智慧之船,从两种「财的贪欲」中解脱出来,即使他们必须生活在「财的贪欲」当中,也不可能沉浸、漂浮在「财」的汪洋大海中。
所谓的「沉浸」、「漂浮」,它们的意义是指:在「助缘财」、「世间财」、「轮回财」这三种财当中,失去了「觉察过失的智慧」,就是所谓的「沉浸」。长时间缺乏力量觉察过失,即使经过生命的三个阶段,还是在这三种财里面享乐,这就是所谓的「漂浮」。为了防范所谓的「沉浸」与「漂浮」,佛陀在《法句经》中就说:「三时中一时,智者应醒觉!」(译按:一五七偈颂)
这是说,如果一位修行人在生命的第一个时期是「沉浸」、「漂浮」的,就应该在第二个时期当中努力自我净化。不过,如果一位修行人在生命的第二个时期当中,还是「沉浸」、「漂浮」的,就应该在生命的第三个时期当中努力自我净化。在此处,所谓的「自我净化」是指摆脱了对於「财的遗产」的执著之後,在「三十七道品」中安立下来。这就是指在「四种圣人财法」中自我安立,它们分别是:衣寂静:在衣著上很容易满足;乞食寂静:在乞食上很容易满足;住所寂静:在住所上很容易满足;修习乐:在静修中生起喜乐。
佛陀说过,如果一个人在生命的三个时期都是「沉浸」、「漂浮」在「财的遗产」中,他就会被丢进「苦界」当中。因此,佛陀在《法句经》中就说:「如铁自生锈,生已自腐蚀。犯罪者亦尔,自业导恶趣。」(译按:二四O偈颂)这段佛陀的开示(译按:参见《法句经注疏》第三),提到了一位在只树给孤独园往生的比丘。由於这位比丘在临死之前,还是执著他的衣服,结果就重新投胎为寄生虫,寄居在他生前的僧袍上。如果连执著在衣服上都会让一位修行人落入苦界当中,对於更为巨大的执著,还需要说什么吗?
衣服应该视为僧团的共有财产,所以是法的财产。这位发生问题的比丘,也是细心护持二二七条毘奈耶学戒的修行人,所以说,一套僧服可以让具足二二七条学戒的比丘沦入苦界,那么,对於只有受过五戒的一般凡夫而言,他们对财物充满了贪爱、嫉妒,结果会如何还需要多言吗?因此,一位有修行的人应该观想和要求「厌离心」,由於观想这个世界的悲苦所生起的恐怖感。
我现在举例加以说明:曾经有一位富人家,他坐拥金银财宝,可是为了避免在艰困的时候遗失这些财产,就把它们埋到地底下,只保留价值约六万的现金、稻米、衣服与装饰品,可以随时使用。这位富人有六个儿子。他死亡的时候,将财产平分为六份给六位继承人,而埋藏在地底下的财产也以同样的方式分配。不过这些埋藏起来的财产,只有当这些主人自己从地底下挖出来,才能为这些继承人所拥有。
有一个儿子非常贪婪,对於可以直接使用的财产,他相当不满足,有意垂涎埋藏起来的财产,不耐於长久的等待。所以,它努力挖掘出宝藏,成为一位富人。有一个儿子非常精进,不会把日以继夜的努力当作是一种负担。所以,他用尽心力,努力挖掘那些埋藏起来的财富,结果他成为一位富人。有一个儿子非常执著,从继承财产开始,他的心总是悬挂在财产上,因为他太执著在财产上面,於是寝食难安。所以,他全心全力挖出那些埋藏起来的财富,成为一位富人。
有一个儿子非常聪明、机灵,他就设法建造机器来挖掘宝藏,所以就成为一位富人。有一个儿子则缺少贪婪心,他认为一万元的财产就够用了,不需要那些埋藏起来的财宝,安於那些可以直接运用的遗产。
有一个儿子挥霍无度,花掉所有的财产,最後连购买挖掘宝藏铲子的钱都没有剩下来。他堕入歧途,终於被外放逐到他乡流浪。
在这个例子当中,佛陀就像这位富有的父亲,「戒清净」与「经典学习」就像直接可以使用的财富,建构「心清净」的禅定与神通就像埋藏起来的银,如「见清净」的四种世间智慧,清净就像埋藏起来的黄金,「出世间的智见清净」就像埋藏起来的珠宝,佛教内的凡夫与比丘就像这六位继承人。
在佛教当中具足「欲神足」的修行人,就像充满贪婪的第一个儿子。具足「欲神足」的修行人,不会满足於「戒清净」与「经典学习」的资粮。他们认为,以这种资粮不会遇见佛法或者变成佛法的继承人。为了达到更高的清净道,他们蕴育了巨大的欲望,不达目的,绝不终止。
具足「勤神足」的修行人,就像努力精进的第二个儿子。这种修行人只有当他们著手去追寻还没有拥有的高等成就,内心才会感到快乐与自在。具足「心神足」的修行人,就像强烈执著的第三个儿子。这种修行人一旦认知到修持一项功课会产生巨大的利益,他们就会祈求强烈的占有,他们的心也不会漂浮到其他的事务上。
具足「观神足」的修行人,就像聪明机灵的第四个儿子。这种修行人只有当他们著手去迫寻难以证得、深沉但又可以生起巨大利益的智慧时,内心才会快乐与自在。缺少「神足」却只拥有初级欲望、精进、心与智慧的修行人,就像满足於现有财产的第五个儿子。这种修行人缺少「信」与「欲」,他们甚至认为在今生当中是达不到更高的清净道。由於他们缺乏精进的力量,纵使勉强去实践,也会欲振乏力。
因为他们的意志力是脆弱的,就会反对精进,并认为不可能证得更高的清净道,他们的心就没有贯注在这种修行功课上。当他们听到众多理论与开示,就动摇了。由於缺少知识与智慧,他们认为这种修持功课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就加以拒绝。因为佛陀期待这种修行人,才会如是说:「修习欲神足!修习勤神足!修习心神足!修习观神足!」
佛陀在这些语句中驱策一切众生强化他们的「神足」,例如「欲神足」等等,只有这样子,才会生起新的欲望与新的思想。在佛教中,德行上有缺失的凡夫与比丘,就像第六个儿子。对於一般凡夫而言,在护持三皈依以及五戒、八关斋戒等常戒上有所缺失的修行人,就不具足优婆塞、优婆夷的特质,仅仅是佛法的继承人而已。
对於比丘与沙弥而言,犯了波罗夷戒罪(译按:失去出家身分的罪行),就不具足好比丘或好沙弥的特质,只是佛法的继承人而已。如果一般的凡夫,即日起发愿护持五戒或八关斋戒,就可以立即成为优婆塞、优婆夷的佛法继承人。
这个例子说明了,有许多修行人的确是列在这个父亲(佛陀)的遗产当中,可是只有以「四神足」当中的任何一项为基础的修行人,才能够享受到这些遗产的全部利益:连「四神足」当中的任何一项神足都没有具足的修行人,只能享有这些遗产的表面利益,他们没有机会享受这些遗产的真实本质。有些修行人因为任意花费他们的遗产,甚至没有机会享有这些遗产的表面利益,因此与佛陀的遗产、佛法的遗产切断关系了。
佛法的继承人可以分为:一、「决定」的继承人。二、「未定」的继承人。从未在自身中证得「无常智」与「无我智」的修行人,就是所谓的「未定」的继承人。「未定」是指,他们今天可能是「一切智佛」的弟子或是「一切智佛」的继承人,但是,他们可能明天就变成另一位导师的弟子与继承人,甚至会轻蔑、摧毁「一切智佛」的佛法。
在今天,有些修行人甚至会从信仰佛法转而信仰基督教,而且会轻蔑、暗中毁损佛法。这些修行人在死後投胎转世之後,也就非常容易转变,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一位修行人可以在这个月是「一切智佛」的弟子,下个月却是另一位导师的弟子;今年是「一切智佛」的弟子,明年是另一位导师的弟子;
在生命的第一个时期是「一切智佛」的弟子,在第二个时期却是另一位导师的弟子;在生命的第二个时期可能是「一切智佛」的弟子,可是在第三个时期却是另一位导师的弟子;今生可能是「一切智佛」的弟子与继承人,来生却是另一位导师的弟子与继承人。
因此,佛陀在《无碍解脱道》上如是说:「凡夫之所以称为凡夫,就是因为他仰视了许多导师的面容。」(参见《无碍解脱道注疏》第九)这段句子的意义是,在过去无数的轮回中,一般的凡夫从未恒常地抉择一位皈依的导师,反而是今天皈依这一位导师,明天皈依另一位导师;今年皈依这位导师,明年皈依另一位导师;今生皈依这位导师,来生皈依另一位导师。
在过去的无数轮回中,有缘亲近并皈依「一切智佛」的机会的确是非常稀少。有时候他们会皈依「梵天」,有时候皈依「帝释天」,有时候皈依「诸天」,有时候皈依太阳,有时候皈依月亮,有时候皈依星辰,有时候皈依大地的神灵,有时候皈依魔鬼,他们如此做,就好像这些「皈依」是全能的样子。
在这个世界上,错误的导师非常的多,也有许多凡夫亲近并且皈依这些错误的导师。有时候,他们会皈依「龙」;有时候会皈依「迦楼罗」(鸟),有时候会皈依河流,有时候会皈依山,有时候会皈依火,有时候会皈依水(参见《法句经》一八八偈颂)。因此,受到「身见」折磨的凡夫,他们所亲近的导师种类、数目很自然的就非常的多。他们所亲近、皈依的错误导师愈多,他们就会愈沉沦到苦界与地狱。
再进一步说,如果从今生开始,他们持续在轮回中漂荡,并充满了对於「身见」的错误执著,那么,他们就会不断变更他们所亲近和皈依的导师。一般凡夫的处境,是多么的令人感到惊骇、恐怖、污秽!这就是「凡夫之所以称为凡夫,就是因为他仰视了许多导师的面容。」这句话的意义。
每一次凡夫改变他的导师与皈依,他所依赖的理论与原则也会发生变化。有时候凡夫会依赖「一切知智」所制订的「增上戒」,有时候会依赖「一切知智」的「牛戒」,或者是依赖牛的规范;有时候会依赖狗的规范,有时候会依赖象的规范。因此,他们所采用的、依赖的伦理规范也非常杂多。从「见」的角度来看,众生所采用的、依赖的「正见」,却是非常稀少。相反的,众生所采用的、依赖的「邪见」,却是非常杂多。所采用、依赖的「邪见」与规范愈多,他们就会愈沉沦到苦界与地狱。
由於凡夫所拥有的无尽错误与刚愎,他们在轮回中漂荡时的最大错误,是皈依了一位错误的导师,而这种错误也带给他们巨大的伤害。这是因为皈依一位错误的导师,会产生错误的伦理原则与规范,而且,很难再度化生为人类。这就好比一棵巨大的「希望树」,原本会生长出善的果实,可是因为完全生长在地狱界当中,就会生长出恶的果实。在此处,我们说明了佛法中「未定」继承人的未来道路。
在自身中觉察到「无常」与「无我」特质的修行人,就可以从「身见」的王国中解脱出来,因而变成佛法中「决定」的继承人。所谓的「决定」是指,纵使经过未来无止尽的轮回中,这些修行人都可以从寻求、依止错误导师的疑虑中解脱出来。经过未来一连串的再生,他们变成了「一切智佛」的真正儿孙,成为初级预流圣人的家庭成员。
虽然他们可能还要经过多生累劫的轮回,不过,他们对於佛、法、僧无限、无可比拟的特质的观照,会一世比一世更加清晰、明亮。戒定慧三学、「戒清净」等的「七清净道」以及「念住」、「正勤」、「如意足」、「精进」、「力」、「菩提支」、「道」的「三十七道品」,都是法的遗产,而生生世世会在他们的内心当中日益丰盛。对他们而言,「圣典」、「行道」、「洞察」三学,经过多生累劫也会持续地稳固下来。
虽然他们还是在轮回中享受著人类、天人、梵天的快乐,并且永不改变他们的导师与皈依。作为出世间或者圣人领域的众生,他们还是在轮回中漂荡;不过,他们不再是会受到轮回的悲苦之轮所影响的众生,也不会在轮回巨轮中沉沦、窒息、困乏与漂流。他们已经成为涅槃的第一阶段——所谓「有余涅槃」的真实众生。经过「初级预流」圣人的快乐生命型态,他们必然会跃升到「无余涅槃」的境界。
在无止尽的轮回当中,所有的智者、天人、梵天只成为「一切智佛」的真正子孙,才会变成「决定」的众生,并且希望遇见佛、法、僧。他们必须受持戒律,希望以这种行为来遇见佛、法、僧。在此处,我们说明了佛法中「决定」的继承人不可偏离的正道。佛陀在《经藏》、《论藏》中多次揭露了这条道路,并且如是说:“因为断除了三结缚,这位修行人成为‘三十七道品’的继承人。他在更高阶的道果中止息了。」(三结缚,就是指「身见」、「疑」与「戒禁取」;其中,「身见」是根本的或主导的因素。)
在此处,我们结束了有关「未定」的继承人与「决定」的继承人的说明。善良的、有德行的修行人会觉察出,什么是善的遗产与恶的遗产?什么是「决定」的遗产与「未定」的遗产?什么是善的继承人与恶的继承人?什么是「决定」的遗产的继承人与「未定」的遗产的继承人?要是这些善良的、有德行的修行人渴望变成佛法中恶遗产的继承人,他们就不会在过去生累劫中付出努力;就是希望变成善遗产的继承人,他们才会付出努力;要是他们渴望变成「未定」的、暂时的遗产的继承人,就不会修持布施、戒律与禅定,就是因为他们渴望成为「决定”的遗产的继承人,才会修持布施、戒律与禅定。
就既有的事实来细心观察,从成为佛陀的弟子暨继承人的修行人身上,佛陀并没有准许他们成为恶的继承人,不让自己变成暂时的、「未定法」的继承人,因此,佛陀是反对佛法中的恶遗产。这些修行人应该努力成为「三十七道品」这种善遗产的继承人,努力成为「决定法」的继承人。在多生累劫的轮回中,不论是何时修持了布施、戒律与禅修的行为,由於众生通常希望藉由这些善的行为,能够在来生转为人类的时候,可以遇见佛陀,可以从世间的痛苦中获得解脱,或者可以证得「道智」、「果智」与涅槃。
所以,对它们而言,希求「法」的遗产是很稀松平常的。可是,希望藉由这些善的行为,在未来生中可以遇见佛陀,并且获得世间的财富与地位,这就很少有的。他们很少渴望这些「财的遗产」,也很少渴望以这些善的行为来获取「有成就」、「财成就」、「自在成就」的的机会。可是,在今天,「助缘贪欲」、「世间贪欲」、「轮回财贪欲」这些恶的遗产却变成主导的因素。现代的男女不再喜欢听到与上述三种贪欲相反的「四圣种法」。
就先前提过的「四圣种法」,是很容易在食、衣、住上面满足的,而且可以在「禅定」的功课中获得喜悦与快乐。「四圣种法」之所以称为「四圣种法」,因为这是诸佛、佛弟子以及佛的继承人所不能弃置的法门。在此处是提醒已经具足智慧的修行人。面对在智慧上出现瑕疵的修行人,只要大量去做善事,就可以称得上是善良的修行人。
不过,对於已经具足智慧的修行人而言,如果希望在今生或来生在天界中成为「决定法」的继承人,就要受持「活命戒」、安立「身念住」,而且(至少一天当中有三小时)努力在身体的五蕴上完成三法印的觉察。如果他们可以在五蕴中觉察出三法印,就可以成为「决定」的继承人,达到「初级预流圣人」的位阶。为此,请参阅拙著:《诸相手册》、《明智道手册》、《饮食手册》、《第一义谛手册》。为了通往「决定」的「初级预流圣人」的道路,请参阅拙著:《四圣谛手册》以及《第一义谛灯炬》中有关涅槃的章节。
摘自于雷迪大师《三十七道品》
收藏
分享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若人以清净之心言行,快乐将跟随者他,如影随形。
送鲜花
扔鸡蛋
收藏
返回列表
MISC
时尚休闲
文史纵横
流行时尚
逍遥茶馆
娱乐八卦
YES 娱乐
猎杀者村
过关斩将
音乐影视
唯美贴图
头脑风暴
开心一笑
花想容
购物信息
漫画资源
实用生活
丫丫股坛
Collections
SWING CLUB
文学艺术
宝芝林
投资理财
期权期货
时事讨论
职场生涯
居家生活
育儿与教育
海内海外
爱情与婚姻
网亲互动
雅轩古调
道德与法律
信仰家园
医学与健康
菁菁校园
北大三角地
留学移民
美味天下
旅游天地
IT数码
小说欣赏
版规&活动专区
原创小说区
新文发布区
大众连载发布区
大众完结发布区
耽美连载发布区
耽美完结发布区
连载阅读区
大众连载阅读
完结阅读区
大众完结阅读区
YY书库目录(大众文区)
下载区
TXT完结区
TXT连载区
求文区
推荐讨论区
耽美讨论区
海外生活
波士顿华人
纽约华人
洛杉矶华人
旧金山华人
休斯敦华人
华府华人
版务区
意见区
网站建设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社区银行
猪头术
爱墙
鲜花鸡蛋
幸福彩票
领取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