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我一直會錯意——詞彙用法的差異

本帖最后由 GreenGreen 于 2012-6-11 05:53 编辑

我是華裔,連華僑都算不上的那種。母語是華語,但說得不怎麽樣,深度有限,所以,很多時候,一直會錯意。


一、文化

我的認知裏,“文化”指的是“傳統文化”。
所以,一個人“有文化”=“有教養,琴棋書畫就算不精也該略懂”。
“文化常識比賽”,問的是傳統、文學,如夏曆四月的別稱是什麽、出花園=?、擺龍門陣=?、射虎=?、六禮的某個步驟等等。(話説我家鄉那兒有一個這個比賽,題目一年比一年刁鑽。)

剛開始看中囯電視臺,說到“文化課”。我想:不愧是中國!!!!竟然還有一門課專門教這些傳統習俗、文學知識……

後來才知道,我會錯意了。


二、稱呼

看小説的時候,其中一段説道一位女子不喜歡另一個同學,但是那人竟然叫他的名字,而以她說他們沒這麽熟,請他連名帶姓叫她。

我看得一頭霧水,因爲我上學的時候大家都只叫名字,除非是單名,那大家就會連名帶姓的叫那人。如:
楊濤向--“濤向”
楊濤--“楊濤”
如果同一個班上或同一年有很多個“濤向”,那麽和其他人說的時候會說全名,或說哪班的。

後來才知道原來在中國,同學之間是叫全名的。
  

三、弟弟妹妹

表親間,我稱呼比我年紀大的“XX哥哥”、“XX姐姐”,比我年紀小的直接叫名字。
但是,外人說起,就會說我的表姐、表哥、表弟、表妹。

認識一位中國同學,獨生女。後來有一天她說起她的哥哥。
我聼著聼著,忍不住問,你不是獨生女嗎,怎麽跑出一個哥哥?
她才解釋,那是她表哥。

我沒有記得,所以,幾個月后,在網上看了一個帖子,樓主在求安慰,因爲她的妹妹把他的衣服剪破了。
我想,這家超生……

看著看著,帖子樓主說她的阿姨(舅舅?還是誰?不記得了)來把她的妹妹領回家了。
我想,你們姐妹倆還分開住呀。


後來看著看著,才知道我,會錯意了。


四、新年

我家鄉那,華語“新年”,只有一個意思,那就是“農曆新年”。
陽曆一月一號?那是元旦。除了是個公共假期以外,沒有任何含義。

我有看“春節晚會”,一直以爲叫“春晚”因爲“新晚”太難聽了。

一次和中國朋友(這位一移民久了)說假期要回家,對方說那你回家到新年后才回來嗎?

我說怎麽可能,那樣都開學一個月了。
……我們的新年不是同一天。

與其他中國同學交談也是要註明“農曆新年”。

後來才知道是因爲政治上個世紀才改名的。

(我堅持新年應該叫新年;春節=立春。
1

评分人数

本帖最后由 GreenGreen 于 2012-6-11 12:19 编辑

回复 2# sima


同學從江蘇來,在淮河以南, 算是南方吧 。

原來不是我一個人理解錯誤親戚這方面的稱呼。


回复 4# sarah0115

對我而言,如果和其他華人説話,當我說到“新年”的時候一定“農曆新年”。但我的中國同學說起新年的時候,他們一般直接理解為元旦。所以現在我和他們也要說明“農曆新年”了。

我這裡學校裏華人多的話,中小學過年也放一個星期。

回复 7# 空白格99

叔伯家裏的是“堂”,其他人都是“表”。同姓為“堂”,異姓為“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