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正在刷豆瓣的蝉主,看到一部老电影登上了热榜第二。
28 年前的电影,怎么又重新被挖坟打出 2.2 的低分?
好奇心使我点进去,结果,气得呼吸短促。
前排,全是对导演的辱骂。
直指罪行为了歌颂军犬,结果炸死了一只真的军犬。
这是什么讽刺又令人发指的行为?
炸死军犬,他毫无悔改
《犬王》是一部什么类型的电影?
跟大部分爸妈看的抗日神剧差不多。
军犬队靠着一群训练有素的军犬,一次次把日军打得满地找牙、屁滚尿流、全身残废、军营被烧、碉堡被炸。神化军犬,矮化日军,套路式的表达。
在电影的最开头,阴险狡诈的日军乔装前往村庄偷狗,偷狗不成便留下了炸药。
炸药被引燃后,神勇的狗狗海龙,立刻反应,叼着炸药包跑远,结果被炸飞在空中,五脏六腑俱碎。
狗狗爆炸的镜头,三个不同的机位,重复展示了几遍,慢镜头 + 配乐,然后打出片名,将氛围烘托到最足。
截掉了残忍的爆炸镜头
海龙死了,她的孩子大龙小龙,长大后又成了英勇矫健的军犬。
这个原本悲壮的片段,不少曾经在 cctv6 看过此片的都觉察到了蹊跷 ":看起来太真实,生理不适 "。
这炸死的是真狗,还是一只战功赫赫的军犬。
" 为了这个影片,必须要死一条狗,还必须是军犬 "
据了解,导演是在瞒着训导员的情况下,在这条屡获军功的军犬身上绑炸药,将它炸了。
军犬嗅觉灵敏,在叼着炸药包那一刻它必然知道自己即将遭遇什么,但还是选择了 " 执行任务 "。
多年来训练和培养该军犬的训导员,在看到战友粉身碎骨的镜头之后崩溃。
作为军犬,前期需要人为培养,一步步克服恐惧才能上岗。
它们是战士,是为社会做贡献的英雄,是和训导员有亲密感情的朋友。
他们存在的价值,是找弹药,是救人,而不是为了一个几秒钟的镜头,死无全尸。
即使只是一条普通的狗,如此残忍对待,也忍无可忍。
然而,2007 年,导演姚守岗作客《流金岁月》时重提往事却没有一丝悔改。
提到这只狗的时候,他先是哽咽,然后笑了一笑,表示 " 我不该这样 "、"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我还会这样(伤心)"。
其他的演员、嘉宾、主持人,也给导演鼓掌支持,为他如此的 " 心地善良 " 而感动。
他还在现场表示:" 为了减轻狗的痛苦,一定要一次性炸死 "。
这不是善良,而是居高临下的伪善。
节目播出之后,引来无数明星、导演、网友的指责,古巨基、陈嘉上、曾宝仪等人纷纷发文怒斥。
姚守岗也作了回应,说那是一条已经退役的军犬,病痛在身,炸死是为了帮它快速解决痛苦。
对于军犬的牺牲,他表现得深明大义:" 看了电影的观众会心疼海龙,对日本鬼子有深切的狠,就是要这样的效果。如果海龙不死,就没有办法达到悲剧的张力。"
用假狗行不行?用特效行不行?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段表现行不行?
他认为不行,一定要有 " 真实 " 的牺牲,才能达到悲愤的效果。
用 " 为艺术献身 " 的名义,毁掉一条不会说话的功勋犬。
潜台词不过是:你是一条没用的老狗了,我让你英勇就义留名影史吧。
你只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道具。
表面是在赞扬军犬的英勇,其实不过是不把军犬的命当命的傲慢。
虐杀动物的电影,不止有它
这是 28 年前的电影,虐杀动物,却并不是孤例。
在此之后,依然出现了类似的案例。
1995 年的电影《悲情布鲁克》,讲的是抗日时期大西北牧民的故事,其中有一幕,是男主角骑着马摔下悬崖,人求生成功,而马摔下了悬崖。
为了壮丽浪漫的视觉效果,导演将一匹不肯往悬崖边走的马儿蒙住眼睛,从山崖上推下去,马儿垂直掉落,仰天长鸣。
镜头很长,的确非常震撼,但那是一头马儿的生命换来的。
牺牲马儿的导演,并没有受到谴责,这部电影最著名的,还是 " 醉马 " 的名场面,还拿到了不少大奖。
在这部电影问世 15 年后,又一部虐马儿的电影出现了新《三国》。
在大型团战场面里,剧组找来了几十匹纯种马。
并且为了追求镜头的冲击感,马儿们被强行扭伤脚踝、断了腿,在火场、爆破戏中奔跑、摔倒,伤痕累累。
导演高希希在采访中说道:" 我们的马在拍戏中一共牺牲了六匹,疯了八匹,连马都受不住了,你想想大概是什么样的一个战争场面吧。"
虐马言论一出,社会纷纷谴责,高希希改口表示:马都是病了,没有抢救回来。
电影上映之后,再次引发舆论争议,高希希又改口,推翻了此前的说法,表示这些进口马,一匹 30 万死不起,只因为感冒而死了一头。
希望如此吧。
不少导演们为了 " 逼真 ",为了让视觉效果更过瘾,而选择了牺牲不会说话的动物。
2014 年,《冈仁波齐》的导演张扬拍摄了《皮绳上的魂》,导演杀死了一头母鹿。
事后,他表示,这只鹿是剧组花钱买来的养殖鹿,杀完之后就厚葬了,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在很多电影里,都会出现动物伤亡的镜头,有些需要由专门的训练人员对其进行训练,做出假摔的动作。
但每个剧组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有些会善待,有些则为了镜头的真实感,手段残忍。
@知乎
这些电影,有些是宣扬正义,有的是赞美英雄,有的是歌颂和平,但他们的背后,却是真实的杀戮。
通过残害生命来达到艺术效果,讽刺吗?
杨洁拍摄的 86 版《西游记》里,很多人可能都不太在意其中的 " 第五号演员 " 白龙马。
现实中的白龙马,是一匹在编的军马,本来,它在内蒙古大草原神采奕奕。
为了拍《西游记》,战士忍痛割爱,开除了战马的军籍,让它陪剧组风吹日晒地拍戏。
拍戏 5 年,虽然辛苦,也几次遭遇生命危险,掉下瀑布、滑下山沟……但众人对马很爱护,杨洁导演也专门请了师傅悉心照料,白龙马没有受太多委屈
拍完之后,杨洁导演把白马送到影视基地,用心嘱咐工作人员要好生照料他。
谁料到,白龙马却成为了影视基地里却供游客玩乐的 " 景点 ",被骑、被拍,作为赚钱工具被圈养,眼神逐渐没有了光。
最后年老的白龙马,带着一身伤病,在一众年轻力壮的马群里,饿成皮包骨,黯淡死去,尸骨都没留下。
白龙马死后,接到消息的杨洁导演写下一段诗句:" 一定前世是白龙,奔驰飞快欲腾空,东来闹海犹蒙过,西驮圣僧立苦功,从此一去千万里,负重无言最通灵,奋蹄扬尾多潇洒,难敌岁月一场空。"
这是《西游记》故事里,最不忍猝读的一页。
白龙马于剧组,于导演,于观众,都不是一个道具,而是一个共患难的战友。
但总有人不把它们的命当命。
作为成就艺术作品的重要成员,他们真的只是一个用完即弃的工具,不配得到尊重?
艺术的边界,应该是尊重生命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也有一些地下电影为了作品效果而牺牲动物。
但此后,因为有专门的动物保护协会对电影进行审核,导演们都会小心很多。
《肖申克的救赎》里,一个蛆虫喂鸟的镜头,剧组都要特意找到一只已经死掉的蛆虫,再通过前后镜头剪辑的方式,让观众以为喂了一只活的蛆虫。
后来,几乎所有电影中如果有动物死掉或受伤的镜头,结尾字幕首先会出来的一句话就是" 本片未伤害任何动物 "。
就连《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电影最后结束时都有一个彩蛋,写着 " 没有龙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受到伤害 "。
《美国影视演员协会与制作人协议》中,有多处关于拍摄时对待动物的条文。在好莱坞众多剧组的拍摄现场,活跃着一群监察人员队伍,负责动物演员权益保护工作,每年对 4000 部电影的拍摄进行监督,如果动物演员受伤或被虐待,则可能会失去重要奖项。
你可以说这是 " 政治正确 ",但在动物保护上,有监督有调查,电影行业的确尽最大能力在做到尊重生命。
2017 年,《一条狗的使命》流出疑似拍摄现场虐狗的视频,随即,这部电影在烂番茄和 IMDB 上都被打了差评,许多爱狗人士表示拒绝观看。
直到动物保护组织介入,调查证明,那是一条恶意剪辑的视频,一场风波才罢休。
李安拍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给了老虎五星级待遇。
吃好,住好,保护好,还随时给动物组织写报告,邀请他们来探班。
动物不会说话,但不代表他们就该成为艺术的牺牲品,成为你我刺激情绪一时的牺牲品。
作为成就艺术作品的一员,动物们应当得到最起码的尊重。
艺术创作自由,边界很宽,但它的底线应该是对生命的敬畏。
为了逼真而虐杀真动物的行为,也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偷懒,导演本可以用故事、镜头等把电影讲得更好,却偏偏要靠牺牲动物来营造作品的看点。
这种丧失生命敬畏感的、傲慢的 " 艺术 ",不要也罢。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mail.yayabay.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