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妮(化名)的房间像律师楼多于一个家,墙角上一箱箱的文件,记载她7年来的与前未婚夫法律战的苦涩经历。生于美国的华人移民二代李妮,来自小康之家,7年前与任职律师的男友订婚,家人都以为她过着美满的生活。岂料一次李妮被虐打后要求分手,对方在孩子出生后三个月就与其展开抚养权诉讼,美国繁复的司法程序、市府的官僚机构,让其失去工作,最后也失去女儿。
“有目的地生活,走在最前沿,认真聆听,作不让自己后悔的抉择”是李妮挂在墙上的格言。李妮表示,自己与未婚夫都受过高等教育,有良好的职业,只是未婚夫在沉静有礼的表面下,却一直有自残的行为,而每次李妮企图分手,对方都不让她走。后来李妮发现自己怀孕,未婚夫就开始对她拳打脚踢,“我对他说:我要离开你,他就威胁我要夺取抚养权”。
而由于未婚夫的背景,加上华人“家丑不外传”的传统,李妮的家人只劝和不劝分,让李妮更加痛苦。
离开未婚夫后,对方不断的传电邮给她,又说她有精神及心理问题,当小孩出生不到3个月,未婚夫就指她“非法禁锢儿子”,要夺回抚养权。李妮刚生产后面对庞大的诉讼压力,“又要照顾婴儿又要上班,几乎夜夜都睡不着,” 在长达7年的官司中,最高峰时竟一个月内每星期上庭4次,经常请假让她失去了两份工作,“我觉得我好像被囚禁一样,每次上庭,他的谎言就像一把刀刺向我心脏,而法官律师就将它再插深一些。”
“此后我只要看到文件和文字,就会想到自己的官司。”由刚开始只懂于法官面前痛哭,到法律名词朗朗上口,李妮付出巨大的心力钻研法律,与律师前未婚夫展开法律战。
李妮发现,法庭的心理评估员及委任代表小孩的律师都对家暴没有很大认识,心理评估员不但与未婚夫联系,孩子的代表律师也从无与小孩会面就写报告。此外,一般司法程序中,法庭先让起诉人辩解,先入为主,加上法庭有太多案件,在法官赶着退休的情况下,在对方有63日的辩解时间,而她只有15日的情况下判案,非常不公。
在纽约州的条例下,家庭暴力是争取抚养权的一大关键,但李妮指,此项条例却讽刺地无法保护妇女,尤其是受虐妇女最被打后只想逃离现场,躲起来不让人知晓,但鲜有报警、去医院验伤,无法提供证据。此外,未婚夫又指责她谎称自己受家暴伤害。
最终法官将小孩判处给对方,并与继母及其另一儿子同住,李妮此后只能每天苦等孩子的电话。
根据非牟利电台WBAI的资料显示,约有25%至50%的抚养权官司都牵涉到家庭暴力。
外间一直错误认为女性在抚养权事项上更易获得法官的同情,但事实上约有65%的父亲都会最终获抚养权,其主要原因包括他们更有经济聘请好的律师,以及法庭普遍认为妇女易情绪化,心理情况不稳。
而最致命的是,男方通常会以疏远父母(parental alienation)为由,指责女方防止让孩子接触父亲,让法庭觉得女方为不友善的父母。
而“女性的声音”(Voices of Woman)的研究指出,法官自2006年,案件已超出负荷,有半数受访者认为纽约市孩子服务(ACS)根本不能保护他们的孩子,更有80%的妇女被施暴的前配偶以抚养权问题威胁他们,当中有10%的人因而回到丈夫身边。
不过,李妮22日表示,“尽管今日的生活很可怕,但和他一起,生活更可怕。”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mail.yayabay.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