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花费巨资赴美治癌的中国人:

与死亡周旋——再多一种选择
艾女士明白,癌症难言根治,乳腺癌术后仍可能转移。一旦复发将可能变为凶险致命。当初选择布莱根和妇女医院,艾女士还看重其正在进行的三阴乳腺癌临床试验,“万一未来病情恶化,他们还有新方案来救我。”对先进药物和医疗技术的需求,也是“花钱买安心”的一部分。
冲着美国新药疗法和临床试验机会再次回到美国的,还有杨涛。
做完11个小时手术的杨涛在半年后,再遇死神敲门。复查时,杨涛脑部出现阴影,后确诊为脑部肿瘤,此前切除的前列腺附近淋巴结也出现新肿块,显示常规药物治疗无效。
美国主治医生向杨涛介绍了免疫疗法。不会说英文的杨涛用首字母代称自己的主治医生为“E先生”,并用首字母代称免疫药物为“K药”。K药(Keytruda, Pembrolizumab 帕姆单抗) 于2014年9月在美国上市,成为第一个美国上市的PD-1抗体。K药也被称为“卡特药”,因为曾经奇迹般让美国前总统卡特脑转移后的黑色素瘤消失而闻名。
但免疫疗法的高昂费用,对任何患者家庭都是一笔难以忽视的经济负担,更不用说是自费求医的中国患者。美国的医生有时也会困惑,来治病的中国人怎么会那么有钱。
在中国打拼多年、早已衣食无忧的杨涛不禁感叹,“PD1真的贵”。每隔21天打一次PD1,每次3万美元(约合20万元人民币),迄今为止杨涛已经打了5次。加上之前20余万美元的手术费,这三年在美国求医和生活的开销,已达500至600万元人民币,远远超出杨涛第一次出国前的预估。
所幸的是,最近一次打完PD1之后,杨涛身上已检测不到癌细胞。这对屡次遭遇死神敲门的杨涛来说已是额外的幸运——毕竟免疫疗法也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杨涛想着,未来最理想的计划是在病情稳定后转诊去香港检查或是打针——离家更近。
来美治疗三年的杨涛已渐渐习惯休斯顿当地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曾经在生意场上风风火火、容易急躁的他在一次次和死神交手中,变得淡定,已经花费巨资治癌的他也曾抱有“根治“的想象,“现在的我要求不高,余生怕是都要与癌共存了,控制住就好。”http://bbs.wenxuecity.com/bbs/mychina/972794.html
在抗癌这场千人千面的战争中,受制于现代医学的局限,科学无法解答所有的疑问——既然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根治方案,如何相信对面披着白大褂的陌生人会以最大的能力和善意对待自己?
美国哈佛大学卫生经济学教授萧庆伦从经济学的角度向《棱镜》解释患者的质疑,情有可原,“从经济学来看,医疗是个失灵的市场。病人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医疗,他只能完全信任医生。所以,不管在哪个国家,医生都可以剥削病人。”萧庆伦认为,面对失灵的市场,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同行之间互相牵制守住底线。而中国医生的薪酬体系导致创收意愿强烈,容易让患者萌生不信任感,步入恶性循环的医患互疑。
一年后,艾女士的另一侧乳房发现病灶,在美手术时,收获了她曾期望的“物有所值”,“医生和护士会不断询问,你冷不冷。会拿毛毯给你,毛毯是刚从保温箱里拿出来的。如果护士看你神色不对,会不断安慰你,甚至握住你的手。”
“不管他是职业出发,还是内心出发。我就是要这个东西。我很安心。”艾女士愿意为这份安心掏钱。两年以来在美治病的花费,已经接近100万元人民币。对于长期做外贸生意的她来说,付出这笔钱,还并不会影响生活质量。03
照顾病人的艺术——花钱买服务
与多学科会诊兴起一脉相承的,是以患者为中心,而非以疾病为中心的治癌理念。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化疗和手术试验无法明显提升晚期癌症生存率之后,美国业界开始关注探讨照顾病人的艺术。
“对我来说,能提供让患者放心配合治疗方案的医生,就是好医生。”Azzoli对《棱镜》表示。
冲着患者尊严赴美就医的,还有身患乳腺癌的艾女士。从中国到美国,“抗癌”三年的艾女士最初曾在中国南方一家三甲医院通过活检确认乳房肿瘤为恶性。“刚刚做完活检的我,就被扔在手术室前的通道,没有医生和护士问候你。那种等待太痛苦,像躺在太平间一样。”艾女士聊起当时的场景,突然眼泛泪光。那天,直到晚上12点,她才排上同一个主刀医生的第二台手术,“我也担心手术质量,但中国医生的病人,真的太多了。”
术后的艾女士希望和主治医生交流后续方案, “但主治医生从未给我换过一次药。总是来去匆匆。”艾女士有时会暗自怀疑,会不会是因为没给红包。
====================
赴美治癌的中国人:一线城市至少两套房产、百万支出打底

来源: 海边居 于 2018-10-29 07:02:34 [档案]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367 次 (19663 bytes)
字体:调大/重置/调小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赴美治癌的中国人:一线城市至少两套房产、百万支出打底
2018-07-15 09:46医生
◎作者 | 康路
◎编辑 | 暴剑光
◎来源 | 棱镜(lengjing_qqfinance) 已获授权
中国人越来越习惯于全球购买顶级产品或服务,无论是珠宝名表还是房产教育,现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服务需求正在急剧上升。和前几年只有重症病患寻求海外治疗不同的是,一些处于癌症早期或中期的中国患者,也开始选择出国就医,除了求药之外,他们也看重更个性化的整体治疗方案。他们不仅寻求更高的治愈可能,也寻求尊重、隐私以及心理感受等对现代医疗服务的更高要求。
腾讯《棱镜》近日访谈多位赴美治疗癌症的病人及其亲人,以及医院方面、境外医疗的中介机构、医疗产业专家等,推出《赴美治疗癌症人群调查》系列报道,此为第一篇。
2015年5月,刚刚50岁的杨涛第一次确诊前列腺癌时,已经是晚期——四期。在北上广各大肿瘤专科求诊,并经历了质子重离子放疗、多个化疗疗程后,仍复发。
“我问医生还有什么方案。”杨涛称,“医生说,不能连续放疗,也不能手术。突然一下子,感觉前面就没路了。”这让在生意场上如鱼得水、在家里“一言九鼎”的小企业主杨涛无法接受。
杨涛的儿子为他推荐了另外一种可能。
通过医疗中介的介绍,几个月后,不会说英文的杨涛夫妇来到位于美国南部港口城市休斯顿地区的安德森癌症中心,自费治疗癌症。美国医生告知杨涛,肿瘤已侵犯膀胱、直肠和肛门等多处,手术费用将达到20余万美元(约合133万元人民币)。
术后的杨涛撩开衣角,露出腹部两侧的造瘘口,分别用于排便和排尿, “钱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无论是技术难度、还是医患信任,在国内,没有医院敢做这样的手术。”长达11个小时的手术时间中,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泌尿、肛肠、整形三组团队先后交叉手术。
国内医疗供需关系不平衡、对先进药物和医疗技术的需求增强,以及相关医疗服务产业链的完善,让海外就医不再是超级富豪的特权。2011年,蔡强与合伙人刚成立跨境医疗中介时,一个月没有一个客户。现如今,一年服务的中国客户达到千余名,赴美就医客户中多为癌症患者。近些年,出国治癌群体更为多元,但仍以富裕群体为主。北上广深至少有两处房产,几乎是出国治疗人群的标配。而三甲医院资源少、消息相对闭塞的二三线城市的小企业主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和前几年不同,越来越多的中国患者在处于癌症早期或中期时,就开始咨询出国就医,让蔡强看到跨境医疗行业的增长潜力。
同样看到潜力的还有海外的医疗机构。丹娜法伯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中心主任Eric Winer对《棱镜》表示,中国患者在该院国际患者中增长最快,比例约占三分之一,几乎和中东患者等量。医院已经专门配备中文翻译,协助患者与医生沟通病情。易观分析显示,2017年中国海外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0亿元人民币,并预计未来3-5年仍将维持高速增长。

01
病理分析之惑——对手是谁
“我现在呢,一是花钱买命,二是花钱买服务,三是花钱买我自己踏实。”现年69岁的曹女士曾是某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每天要签阅无数文件的她,在职场上“杀伐决断”,在家里也是拿主意的人。但面对高度专业的医疗领域,曾经的女将军披上铠甲,却茫然不知对手是谁。
2016年1月,老伴在阴部发现小瘤子并被诊断为皮肤基底癌后,曹女士陪同老伴在北京进行肿瘤切除以及一年25次的放疗。但术后,老伴癌细胞复发。在子女的推荐下,曹女士带着老伴来到安德森癌症中心寻求新的治疗方案。
始建于1941年的安德森癌症中心,是美国癌症治疗中的权威机构,近15年来有11年在癌症领域排名世界第一,大部分癌症的5年生存率达80%以上。办公大楼上的医院名标识体现医院抵御癌症的决心——黑色的英文单词“癌症”(cancer)上画上一条鲜红色的删除线,远看似战士长矛。
初诊当天,美国主治大夫称,根据病理分析,发现腺癌细胞,“是结肠癌皮肤转移,皮肤病变只是表现形式。”明确诊断后,“女将军”曹女士踏实了,觉得迄今为止的30多万美元(约200万元人民币)花得值。儿子是北京地产公司高管,自己在望京还有四套房,曹女士决定把抗癌战争指挥棒交给她嘴里所称的“美国鬼子”。
安德森癌症中心病理科的精准诊断水平,得益于90年代末期开始对病理医生亚专科化的发展。绝大多数病理医生,均专注于某一个器官系统,如肺部或胸部。相比之下,受制于资金和管理模式等因素制约,中国病理科人才储备不足。按原卫生部下发的《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规定,每100个床位需配备1-2名病理医生,病理医生需求约为10万人,但直至2017年初,中国注册的病理医生刚过十分之一,亚专科化更将是一条漫长的发展之路。
对于罕见病,细分程度更高且具有大量癌细胞病理数据库的海外癌症中心,也让中国患者觉得更有安全感。
孟先生正陪同90后的女儿在美治病。一年半以前,女孩查出卵巢肿块,同年11月,接受单侧卵巢切除。三个月复查后,发现癌细胞转移至肝、脾等其他器官,于是,在最快的时间内,女孩的另外一侧卵巢也被切除。术前,曾有女医生提醒应考虑冻卵,但孟先生一家已无暇顾及。
赴美初诊后,美国医生告知,女孩患的是肉瘤——一种极为罕见的癌症。肉瘤会在身体中游走,恰好前段时间停留在卵巢上。“当着美国医生的面,我们,夫人、女儿和我,一家人大哭一场,很复杂的感情。”
孟先生指着面前的水壶比划着说明女儿此后每天需要承受的化疗药剂量,“这种病很顽固,会是场持久战。”来美治病五个月的孟先生一家已花费20-30万美元(约合130万-200万元人民币),几乎把此前一套一线城市投资房的大半收益花费殆尽,“若哪天要去讨饭的话,我也肯定去。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坚定在美国治。你说我盲目相信也好。我不怀疑,要不然我还能去相信谁。”
离安德森癌症中心不远的赫曼公园,孟先生已经遇到另一位同样患上肉瘤的中国患者。他们常常一同交流治疗感受,而在国内曾经就诊的两家医院均没有肉瘤科室。http://bbs.wenxuecity.com/bbs/mychina/972794.html
同样看到潜力的还有海外的医疗机构。丹娜法伯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中心主任Eric Winer对《棱镜》表示,中国患者在该院国际患者中增长最快,比例约占三分之一,几乎和中东患者等量。医院已经专门配备中文翻译,协助患者与医生沟通病情。易观分析显示,2017年中国海外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0亿元人民币,并预计未来3-5年仍将维持高速增长。
美国医生正在进行外科手术,探访者可以通过玻璃窗看到全过程。
去年,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显示,中国现阶段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但是在这数百万人中,能够享受海外医疗的患者寥寥无几,作为MD安德森医院国内唯一的签约转诊机构,盛诺一家过去一年转诊的中国患者人数仅为过千人,这已经国内最大规模的转诊机构,相对于庞大的中国癌症患者群体来说,不过是车水杯薪。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发布的年报显示,中国癌症病人的5年生存率仅为25%左右。而美国肿瘤协会的最新统计则显示,美国癌症病人在2003至2009年的5年生存率达到68%。如果加上这些年在肺癌和乳腺癌靶向药物方面的突破,这个数字可能还要大幅提高。美国抗癌医疗的优势毋庸置疑,归根结底依然是费用的问题。
经手过大量病例后,杨永珍坦言,美国医生不是神仙,不是百病包治,但是从实际病例来看,越是早期前往美国治疗的患者,愈后越好,费用越低,这个所谓的费用低依然是国内同等治疗费用的6倍左右。此外,能从赴美就医中获益的就是可以适用于大量新靶向药物的患者,毕竟国内抗癌药物的更新频次太慢,基本还在使用一代靶向药,但是美国已经出现三代、甚至四代,“可供选择的武器多得多”。
赴美就医,治疗癌症,既不是必然点石成金的活路,也不是一定是人才两空的死路,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条路只是另一个选择,为生命多提供了一个选择,很多时候,对于我们来说,能够有选择已经是最幸运的事情。
(文中涉及所有患者人名均为化名,所有病例均为真实案例,有录音及病历作为佐证。)https://atlanta.americachineselife.com/【健康】中国人赴美抗癌真实记录%EF%BC%9A活路%EF%BC%9F死路%EF%BC%9F/
 中国国家癌症登记中心一项最新的研究报告估计,中国去年一年新增的癌症病例约430万,癌症死亡病例超过280万。这个数字相当于每天平均确诊近1.2万例新的癌症病例,每天平均超过7500人因癌症而死亡。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癌症五年生存率仅为30%多,不及美国的一半,而有数据显示,在美国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癌症五年生存率甚至达到80%。如此一来,便不难理解,为何众多癌症患者将希望寄托在海外就医上,不惜倾家荡产,希望能救回一命。
  40多岁的金云(化名)在广州一家大公司任职高层,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被诊断患上了一种罕见的腹部肿瘤,医生判断她的生存期限只有两年多。在接受了大大小小十几次手术后,不服输的金云,在病友的介绍下,通过私人关系联系上美国一所大学附属医院,准备接受一种新药的临床试验,当“小白鼠”搏一搏。但在长途跋涉了十几个小时飞到美国,接受体检后,最终却因不符合临床入组条件,空手而归。回到国内,身心疲惫的金云病情迅速恶化,不得不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不久后便撒手人寰。“美国之行对她的打击非常大。”金云的好友说。
  像金云这样孤注一掷的患者不在少数。北京盛诺一家医院管理有限公司从2011年成立,至今已为超过千名患者实现海外就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蔡强告诉记者,国外的临床试验有很严格的入组标准,并非所有病人都适合入组;其次,临床试验有对照组,患者也可能用的是对照组的药;第三,试药虽然免费,但其他医疗仍需要付费。“像金云这种情况,我们不会建议她出国,如果能先联系到对方医院的医生,做一个远程会诊,或许可以避免白跑一趟的局面。”“奇迹”发生只是个例
  高质量的欧美医疗服务和极具特色的中南亚旅游国家医疗项目对国内患者有巨大吸引力,有数据显示,国人癌症患者海外就医的平均费用为15万美金(约100万人民币),尽管昂贵,出国就医的人数有增无减。很多人抱着一线希望,宁愿花费巨资去海外求医。奇迹确实发生过,但毕竟是个案。
  杭州“19楼空间”一个赴美就医的帖子流传甚广,主人公在国内被诊断患上了脊椎肿瘤中的“骨巨细胞瘤”,置换手术风险非常大,不做手术又面临瘫痪的风险,左右为难之际,主人公选择赴美医疗。最终美国医生诊断为“骨髓瘤”,不需要做手术,只需要放疗。
  类似这样推翻国内医生诊断结论的例子并不多见。蔡强介绍,曾经有一名湖北武汉的患者,在国内诊断是丙肝发展成了肝癌,建议进行肝移植,肝源都已经找好了。患者来到美国梅奥诊所求医,最终诊断根本不是肝癌。“不过,这样误诊的比例非常低。”
  更多被推翻的是治疗方案。蔡强统计,超过60%的国内治疗方案被美国医生改变。尤其是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等癌症。“因为美国可用的新药和治疗手段更多。”
  张秀萍主任认为,海外医疗是好事,能为切实需要的患者带来益处。一方面,国内某些医疗技术和设备,确实达不到国外顶级医院的水平,比如在质子、重离子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等方面,发达国家优势明显。以治疗癌症的质子设备为例,国内虽然已经引进设备,但与有着数十年经验的法国相比,操作人员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加强。
  另一方面,在治疗方案的确定上,国内医院目前还无法做到多学科医生会诊制度,大多还是由单个医生说了算,即使医生水平很高,视野也毕竟有局限。而国外这一套已经行之有效多年,做出的判断和治疗方案会更全面科学。
  但并非人人都适合去海外医疗。张秀萍主任介绍,之所以拦下刘姨,是因为以她的高龄,根本不适合长途跋涉,而从病情已经发展到晚期来看,去国外的益处也不大。“事实上,去海外治疗,对方医院也要看患者的适应症,如果国内能解决的,他们也不建议你去。特别法国是非营利性医院,也不愿意你去挤占医疗资源。”
  根据盛诺一家的统计数据,出国治病的患者70%是癌症患者,其次是复杂的心脏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瘤)等。癌症中,肺癌的比例最高,其他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神经母细胞瘤、黑色素瘤等。肺癌的高比例,一方面跟我国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有关,另一方面,目前国内治疗肺癌还只有第一代靶向药物,而美国已经开发出第二第三代靶向药物,免疫药物也有了。这些新药要在国内上市,必须经过漫长的审批过程。
  专家提醒,患者还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任何癌症都适合出国治疗。在发达国家,前列腺癌、乳腺癌比较多发,而中国常见的胃癌、肝癌等癌症,国外很少见,治疗经验上并不比中国医生更有优势。盲目选择出国,对患者的身心和钱包,都是一场考验。http://finance.china.com.cn/indu ... 60301/3608251.shtml
李咏就是去美国治疗,但……唉
该河里死的井里死不了,阎王让人三更死的时候也没人能留到五更天
你看选取的患者样本,都是适合某靶向药或者治疗方案的,所以等于是适合性很强的,治愈可能就高很多。
但是在中国,你一个病人确诊癌症之后,他要求入院治疗,一般公立医院是不能拒收病人的,即使你这个医院没有最合适的疗法。
打个比方,去美国治病那波,就好比是小升初的前几名,考进重点中学,以后上重点高中的可能也很大;而留在中国治病的,就好比是小升初的普通学生,不管考试成绩如何,国家规定必须要有学可上,这波人将来上重点高中的概率肯定不高。。。。
我在追的文:这次换你来爱我;敛财人生;大医凌然;幻想农场;我爱种田;玩宋;超级男神;克斯玛帝国;回档1988;奇幻异典;我在豪门养熊猫;女配不掺和;我还只是个孩子啊;古董下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