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推荐]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

本帖最后由 没头 于 2017-12-6 03:40 编辑

许多人修学佛法的目的是想要求得解脱。但想要証得解脱,就必须先了解
三界六道与解脱果的关係;而三界六道就是一切众生所生活之世界的面貌。
所以首先要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以及我们自己在法界裏面的
位置,才会知道应该要如何做,又应往什么方向前进。


三界六道是世间的因果,实证解脱果是出世间的因果;可是不管是世间、出
世间的因果,背后都仰赖着如来藏的运作,才得以成立。

所谓的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而一般所说的六道,就是地狱、
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天。而这个六道的范围只侷限在欲界裏面;若
只谈人天乘,一般只说到欲界。但若要谈解脱,则需把六道裏面的天扩大,
来详细看它的内容——除了天阿修罗、欲界天之外,还有所谓色界四禅天,
也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色界天。再往上还有所谓的无色界天,也
就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我们说的解脱,就是要解脱于全部三界六道的轮迴生死。了解三界六道与
业是如何相应的之后,便可以知道:做了什么样事情,就会跟哪个业道相应
,而出生到那一道去。

譬如说六道裏最低层次的地狱,就是造作五逆十恶的果报。那什么是五逆
十恶呢?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因为 佛的福德威德非常广
大,所以众生是没有办法杀死 佛的,最多只能够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如
果造作了这样的恶业,他就会沦落到地狱裏面。因为父母、阿罗汉、佛、僧
团对众生的恩德是最大的,如果有人违逆、触犯对我们有恩的人,就会沦落
到地狱裏面。除了这个之外,还有十恶;如果违犯了严重的十恶,也会沦落

到地狱裏面。因为如来藏会依于这个业,帮众生出生到那个地方去,让众生
不由自主的就掉到地狱裏面去。

如果造作这个恶业的众生,心地非常暴烈,则会与火相应而下堕到勐火的地
狱!以此类推,如果他的心是很冷酷的,就会跟寒冰地狱相应。因为如来藏
会根据众生的心行,还有业行,让我们出生到与其相对应的六道裏面去。
从地狱道往上看,就是饿鬼道众生,饿鬼道众生虽然没有造作五逆十恶重
业,但由于悭吝业很重,所以就会出生到饮食匮乏而且物质又都很恶劣的饿
鬼道去。

在饿鬼道之上,就是畜生道,畜生道有情的业就是很愚痴;越低等的畜生
道有情,牠们的愚痴业就越重,有时连世间种种的相貌都很难理解。
再来就是人道,一般而言,人道有情都会知道彼此间不应该互相杀害;不
像动物经常会互相厮杀,这是因为人类多少都有道德感以及懂得持戒的清淨
业,所以才会成为人。

再来说天道众生,如果修了十善业,瞋心仍然很重者,就会成为天阿修罗
,但如果他没有很重的瞋恨心,还能修忍辱的话,就能成为欲界天的天人。
六道的众生跟人类关係非常密切。譬如天人会跟我们接触,因为天界众生
想要有更多的天人互相娱乐,所以会来人间帮助众生、劝学十善,让人间的
众生以后可以往生到天上,跟祂们共相娱乐,成为祂们的眷属。另外,饿鬼
道众生也会跟人接触,因为鬼道众生的物质生活非常困苦,所以会希望人类
与他们互相交往,并提供一些饮食给他们。一般而言,我们可以眼见畜生道
的众生,却很难直接了知鬼神或天神,那么应该如何来分辨天神与鬼神的不
同呢?大致而言,如果我们所接触到的是天人,祂会教我们好的事情,而且
不会要求我们提供饮食给祂;然而若是饿鬼道众生或是鬼神,虽然也会帮众
生作事,但是代价往往会是要求我们提供鸡、鸭、牛、羊,这些动物的肉──
也就是尸体;甚或人类的大便、小便、血、泪等等作为他们的饮食。如果是
天神则绝不会喜欢这种东西,因为天界的物质、食物都比人间好太多了。所
以,我们从天神跟鬼神对于饮食的喜好,就可以知道这两种神的差别。既然
知道饿鬼道的众生的福报都比人类少,表示他们的智慧也是比人类差的,因

此他们所教导的任何事情,都不值得相信,因为他们既没有福德也没有智慧
,我们只要布施饮食给他们就好了。

接着,众生若想要由欲界天进而往上到达色界天--也就是所谓的初禅--就
要有修禅定的业;而如果他还要再往上晋升时,就必须要修习灭除色身的业
。修色界天禅定业时,需把欲界裡面的贪爱断除掉,因为在欲界天,除了有
甘露这种微细的饮食外,还有男女欲。而如果要生到色界天,就必须把饮食
的贪欲,以及男女欲都断除掉;当这种欲断除掉之后,就会发起初禅,乃至
二禅以上的定力。所以若想要知道一个人有没有禅定证量时,可以先看他有
没有断除欲界爱;佛世时的沙门、婆罗门就是了知法界裡面这些基本的道理
,所以把对欲界的贪爱断除了,然后生到色界去,乃至把色界裡面对于色身
的贪着也断除了,再生到无色界去。可是不管如何,因为他们对于自我的执
着非常严重,所以当时的外道是没有办法解脱于生死的轮迴。

由以上这个图表可以知道要跟解脱业相应,一定要在三恶道以上,因为在
三恶道裡面是无法解脱的。而人如果要永不入三恶道的话,就必须修三皈五
戒,如果不修三皈五戒,就很容易掉到三恶道去。


然而,想要解脱于生死轮迴所要修学的内容又是什么呢? 首先要了解声闻
解脱果有四种:初果须陀洹—断三缚结,二果斯陀含—薄贪瞋痴,三果阿那
含—离欲界爱,四果阿罗汉—断三界爱。


如果要在人间实证解脱果的初果须陀洹,所要断除的就是所谓的三缚结
——我见、戒禁取见、及疑见。初果人在实证断除三缚结这个解脱业之后,
经过七次人天往返,就可以解脱于生死。


如果接着修二果斯陀含,就必须薄贪瞋痴,也就是要把欲界裏面的贪爱给
降伏;如果能把大部分的欲界爱降伏了,就是所谓的二果人;只要再来一次
人间,就能解脱生死!欲界众生如果把欲界爱完全断除掉之后,就会发起初
禅;假使一个人断我见又发起了初禅,就是三果人;三果人也叫阿那含,可

以不还人间。在未来如果往生到色界天就以禅悦为食,并且因为已断除男女
欲,所以出生之后是中性身!


当众生证得三果之后,他已经顺于解脱,可以迈向解脱。可是要能够现世
解脱,就要实证四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就是对于三界的贪爱完全断除,也
就是把欲界,色界,乃至对无色界的贪爱也必须断除掉。当他把三界的欲爱
完全断除之后,他就完全解脱于三界境界!


但四果阿罗汉还有以下分别:慧解脱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三明六通大
阿罗汉。所谓的慧解脱阿罗汉,他是时解脱;也就是要依于寿算的限制,寿
算结束才能解脱入涅槃。这表示已经成为慧解脱的阿罗汉,因为他还没有具
足四禅八定,所以不能马上解脱于三界流转的缘,故没有办法马上捨掉色身
。所以三果人或四果人,一定要有禅定的修证;因为他所修证的境界是超越
欲界的。


由此可知修学佛法,是要修学慧与定。在 平实导师的《无相念佛》这本书裡
所介绍的无相念佛就是一个明确,而且非常容易实现的修定的方法。一般而
言,影像、声相、文字相这三种相,非常容易跟鬼神相应,所以很多人修学
禅定时,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很容易走火入魔。而修学无相念佛可以
免除影像、声相、文字相的繫缚,让想要修学禅定的人,可以非常安全地修
定。


当慧解脱阿罗汉继续再往上进修,把四禅八定完全修证完成之后,就可以
取证灭尽定。在证得灭尽定之后,他就具有非时解脱的能力——不再像慧解
脱阿罗汉一样,还要等待时节因缘、寿算结束,而可以直接依于他的禅定证
量,自己作主解脱生死。譬如当碰到恶劣的环境来临时,慧解脱阿罗汉是没
有办法立刻解脱的,还要忍受恶劣的环境直到捨报!可是俱解脱阿罗汉就可
以依于智慧、禅定的证量,可以即时捨寿取得解脱,这就是非时解脱。


第三种阿罗汉,也是声闻解脱果裏面最高的修证,就是三明六通的阿罗汉
!三明就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而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
、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外道最多只能修五通,但不能漏尽,什么叫作
漏尽呢?漏就是三界烦恼,如果能够把三界烦恼完全灭除掉,他就有漏尽通



三明与六通是有差别的,为什么一个叫作天眼明?一个叫作天眼通呢?关
键在于能否知道所观察到之现象背后的因果。譬如天眼通,外道也可以修证
;外道的沙门、婆罗门,他们证得神通之后,可以用他的天眼,观察到法界
裏面的现象;可是他不能知道因果,因此只能说他有天眼“通”。但有天眼“明”
的人,他不仅能够观察到法界裏面的现象,并且有能力知道其中的因果。就
像一个具有天眼通的外道,他如果看到河裏面的一条鱼,在死掉了以后竟然
往生到天界,这个外道可能就会认为:鱼在水裏面命终之后升天,一定是因
为牠泡在水裏面。所以他就施设了“水戒”!设定每天一定要泡水多久,就可
以升天,而解脱于人间的繫缚。可是这个是错误的因果。有天眼明的人,他
会看到:鱼虽然死后升天,但那是因为牠的畜生道的业结束了,而牠过去的
业中还有天福应该受报,所以牠可以升天!所以有天眼明的人可以正确的说
明,鱼死亡后升天,不是因为泡水,是因为过去世的十善业还没有受报,后
来因为因缘成熟了所以升天。因此明与通的差别在于,一个只看到现象,而
不知道背后的因果;如果有三明的话,表示他是知道因果,而不会被现象所
迷惑。


我们可以从这个道理知道,阿罗汉如果修证到三明六通,他对于三界六道
的所有境界,就都完全了知;而虽然他是于未来世成为不生法(阿罗汉:于
未来世,成不生法。——《杂阿含经》卷12),可是因为他能够观见三界六
道裏面的一切境界,因此当他把三界六道裏的一切贪着、欲爱都灭尽后,就
可以完全肯定:自己于未来世一定可以究竟解脱,所以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也
是以实证的方法解脱于三界。


根据以上的阐述也可以得到另外一个结论,阿罗汉的所证是有上的!譬如
慧解脱阿罗汉之上有俱解脱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之上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
在他上面。但即使是三明六通的阿罗汉还是有佛菩提乘超越于他,所以我们
知道阿罗汉是有上的境界,而 佛则除了获得阿罗汉的所有果证,断除分段生
死之外,还断尽变易生死,证得—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究竟解脱境界。
返回列表